開箱:Microsoft Surface Pro 2017
2018年5月24日 15:07
這篇本來應該是「#開箱」,但拖太久就變成心得文了 :3
BTW,Surface Pro 2017 是 2017 年 6 月發表的,現在是 5 月底,應該不久後就會有新款發表了,想買的人先不急著下訂。
▋ 規格
下列是這次開箱 / 心得的規格,購買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調整規格,可選擇的項目詳見官網。
Microsoft Surface Pro 2017
顯示器
- 12.3 吋
- 2736 x 1824 (267 PPI,3:2)
- 10 點多點觸控。
連接埠:
- 1 個 USB 3.0、3.5mm 耳機插孔
- microSDXC 讀卡機
- Mini DisplayPort
- 保護蓋連接埠(磁力,用來連接鍵盤保護蓋)
- Surface Connect 連接埠(磁力,用來充電和連接擴充基座)
處理器:Intel Core i5-7300U
儲存空間:256GB PCIe NVMe SSD
記憶體:8GB
電池:45.0 Wh
尺寸:292mm x 201mm x 8.5mm
重量:770g
▋ 開箱
雖然距離開箱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了,但還是照慣例貼幾張開箱圖。
這次開箱的 Surface Pro 是抽獎的獎品,附贈了一些配件比如包包和滑鼠還有 Office 365。




▋ 顯示器
螢幕相較市面上 Windows 筆電更好一些,解析度 2736 x 1824。
出廠預設 200% 縮放;某些不支援高解析度螢幕的老 Win32 應用程式,整數倍縮放比較不會像 1080p 螢幕用 125% 那樣容易模糊。
3:2 的比例和 A4 紙比例(√2:1)很接近,對於文書預覽是個友善的比例。
(可以看出 MS 重視辦公室應用,在 Surface Studio 也有特別優化,Word 螢幕裡 100% 就是真實列印尺寸)
但是如果你是看電影,上下就會有明顯的黑邊;遊戲如果只支援 16:9 和 16:10,這樣就只能選 16:10 的,然後上下可能就會有一些黑邊(如上圖爐石戰記和鬥陣特攻的遊戲畫面)。
✔ 優點
- 螢幕比例對於生產力應用友善。
- 解析度高
- 適合 200% 整數倍縮放
✘ 缺點
- 螢幕比例對於影音、遊戲等娛樂較不友善。
- 在陽光下反光嚴重
▋ 觸控螢幕體驗
(圖片取自 reviewcenter.in)
鍵盤保護蓋上的觸控板並不大,而以往用 PC 桌機跟 Mac 習慣的我,時常很固執地用那小小塊的板在操作;偶然用了觸控螢幕才覺得:有觸控螢幕為什麼我為什麼都沒想到要用?
✔ 優點
- 比起觸控板控制滑鼠游標,觸控螢幕用手指點更直覺也更快。
- 沒有筆電戳觸控螢幕時會晃動的問題,因為 Surface Pro 是 kickstand 腳架支撐著。
✘ 缺點
- 許多 Windows 應用程式設計是給滑鼠操作的,UI 控制項為了節省螢幕空間常做得很小,這時候手指就需要比較謹慎對準才不會點歪。
- 手如果是懸空著操作,久了容易痠。
▋ 機殼與連結埠

機殼延續了 Surface Pro 系列的 kickstand 腳架,而 2017 版的腳架可以幾乎完全躺平的展開,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角度不夠。
在腳架背後藏著一個 microSDXC 卡槽。
更新:卡槽和內建儲存空間測速在 B19

左側:3.5mm 耳機孔
頂部:音量鍵和電源鍵
右側:Microsoft Connect 連結埠、USB 3.0、Mini DisplayPort
底部:鍵盤保護蓋連接埠
✔ 優點
- 開合角度可以自行調整,最大角度可達 165°。
- 腳架固定著螢幕,觸控和繪圖時不會晃動。
- i5 和 m3 版本是無風扇,沒有噪音。
✘ 缺點
- 盤腿坐時沒辦法像筆電那樣壓著鍵盤放在腿上。
- 不像筆電掀蓋直覺,有時候會拿錯方向。
▋ 鍵盤保護蓋
(圖片取自 pcworld.com)
鍵盤有四種顏色,其中黑色的是基本款,另外三款是 Alcantara 人造麂皮,據說也是藍寶堅尼、BMW 等某些車款採用的內裝材質。
因為想試試看 Alcantara 是不是真的很厲害,加上不喜歡鍵盤上有用不到的中文字跟注音,之後去中國大陸出差可能會順便買個英文版的 Alcantara 鍵盤,到時候有機會再比較看看。
✔ 優點
- 鍵程足夠,不會像新版 MacBook 那樣短。
- 表面是柔軟的外皮,但內部是堅硬的一塊板子不易折壞。
- 鍵盤有一段稍微墊高,比起貼平桌面更符合人體工學。
- 是個背光鍵盤,晚上不開燈也看得清楚。
✘ 缺點
- 黑色基本款材質的在桌上磨,常沾上一些灰塵(Alcantara 待測)。
- 觸控板小小的,不過也差不多是機身能容下的極限了。
- 鍵盤保護蓋掀開時不會點亮螢幕。(但應該是故意的,因為鍵盤不會吸住螢幕,所以在包包裡可能有機會鬆開不小心點亮螢幕。)
▋ 手寫筆
這手寫筆花了我 NT$3,490,覺得有點太貴了,感覺應該找時間多練練繪圖才不會浪費這個價格。
手寫筆的硬體延遲在 2017 年款已經大幅改善,但仍然要看應用程式給不給力。在 Windows 10 內建的繪圖板裡表現非常好,用起來可以說是非常爽,幾乎沒有延遲;但是在一些 Adobe 的軟體如 Photoshop,筆刷愈複雜延遲就愈大。
筆尖的另一頭是橡皮擦,可以很直覺地擦除筆跡,也同時是一個像原子筆一樣的快速按鈕,可以設定點一下、點兩下和長壓的動作,比如可以開啟 Windows Ink 工作區。
在支援的應用程式裡,選擇鉛筆並傾斜筆尖,可以畫出如同真實鉛筆傾斜的效果。
電源部分是使用一顆 AAAA 電池,購買的時候已經預先裝好。
✔ 優點
- 延遲低、筆跡流暢、4096 階感壓。
- 橡皮擦和快速按鈕很實用。
- 靈敏的感壓和傾斜筆尖讓繪圖更有彈性。
- 電池續航力很足夠,久久換一次電池即可,不用插在奇怪的地方充電(你懂的)。
✘ 缺點
- 在一些比較肥的繪圖軟體(如 PS)延遲還是稍嫌大了一些。
- 好貴。
▋ 電池與充電器
電池容量是 45.0 Wh,如果你問我續航夠不夠,我不知道,還沒帶著它出遠門過;而我平常用它跑 IDE 寫程式甚至開模擬器鐵定是超級耗電的,所以通常都插著電用。
電池上貼著 Windows Pro 的貼紙,小時候的我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喜歡這個,從 Windows XP 到 Vista 到 7,看著貼紙就覺得有種換新電腦的感覺(那時候望著 Vista 覺得很棒,現在回想起來像個傻子)。
充電器是兩段式的,主體上有一個 USB 充電孔可以同時充手機或其他裝置,但並不能和電腦進行傳輸;而連接電腦的地方是磁吸式的 Microsoft Connect 連結埠,像是蘋果以前的 MagSafe。
(其實覺得 MagSafe 很棒,但最近新款 MacBook 都改成 USB-C 了。)
如果你只有一台電腦,回到家會把 Surface 當桌機的話,可以考慮添購 Surface Dock,可以擴充缺少的連結埠,一個接頭整合插拔不麻煩。
(圖片取自 Microsoft)
念大學時候的我也是一台 MacBook Pro 帶著上課,回宿舍就接上當桌機;配件特別多的我一回到宿舍就搞成這個樣子:
(這張圖還缺了個外接螢幕沒接上)
那時候就想著應該要有這種大一統 dock 產品,如今看到 Surface Dock 有一種願望實現的感覺。
✔ 優點
- USB 孔可以幫其他裝置充電,在旅行時很方便。
- Surface Dock 感覺很方便,雖然我沒買(然後也挺貴的)。
✘ 缺點
- 用習慣 MacBook 豆腐頭的我忽然改用兩段式的充電器忽覺不習慣。
▋ Windows 10
外在看完了看內在,Surface Pro 上的 Windows 10 算是發揮了它的極致,比如 Windows Hello 臉孔辨識就像是 iPhone X 的 Face ID(Surface 有特殊鏡頭),以及 precision trackpad 可以進行一些手勢等。
但不得不說,用了許多年 Windows PC 也用了許多年 Mac 的我,可以看出 Windows 一直有很多進步,但發展至今仍然有許多改善的空間。(有興趣看 Windows 10 的改進歷程可以搜尋 Redstone 更新,下一次更新是秋季 Redstone 5。)
▋▋ 高解析度支援
首先,Windows 的應用程式相較 macOS,沒支援高解析度螢幕的機會更高。雖然大部分我常用的 app 比如 Chrome、寫程式的 IDE 等都有支援,使用 UWP 新架構開發的 Messenger、LINE 也當然沒問題,但有時還是會碰到一些古老的 Win32 程式不支援,或是需要手動調整的情況。
比如說世紀帝國 2 HD 不手動設定的話,人跟螞蟻一樣幾乎看不到。
雖然大部分程式調整好設定以後通常都沒問題,但除非你非常懂,不然大部分人可能也不會想著要去調整這些設定,就醜醜地繼續用下去。
▋▋ 萬惡不死的新細明體
解決了解析度問題以後最容易碰到的就是新細明體,許多 Win32 應用程式預設都是新細明體,使用Chromium 相關技術開發的網頁應用程式如 Slack、Quip 等也預設新細明體,除了看到不爽以外,可讀性我感覺也降低了。除此之外,macOS 的預設蘋方黑體跟 Android / Chrome OS 預設的思源黑體也比 Windows 的微軟正黑體好看很多,尤其是在某些傳統應用程式裡渲染得太細。
於是到後來,我有大部分時間都是在 Chrome 裡用網頁版,至少可以自行設定字體,改成和 Chrome OS 一樣的 Roboto 和思源黑體。
(微軟自家的 Visual Studio 安裝程式也逃離不了新細明體)
▋▋ 手勢操作還是比不上其他系統
Windows 10 的手勢相較 macOS 還有很多改善空間,例如 macOS 的手勢通常可以慢動作操作,Windows 的操作就是你的手勢執行到一定程度之後觸發某項功能的感覺(比如四指向上滑動顯示多工)。
不過值得稱讚的一點是觸控板兩指捲動總算好用很多了,大部分的應用程式都可以支援精準慣性捲動,方向也像是 macOS 預設的一樣捲動頁面而不是捲軸。(雖然捲動方向也一直很有爭議,身邊有些使用 macOS 的朋友還是不能接受捲動頁面,而把設定改回捲動捲軸的方式。)
雙指縮放的部分也需要更多應用程式支援,比如 Microsoft Edge 就表現得很好,但到了 Chrome 就變成調整頁面縮放比例,一點也不好用。
✔ 優點
- Windows 10 也將會是一個長期維護的版本(像是 macOS X),短期內不會再推出個 11 叫你花錢買,而是每半年推出一次免費版本更新持續精進。
- Windows 10 1709 引入 Fluent Design 設計語言以後變好看了,而且這個過程還在持續進行中(每個版本都新增更多 FD 元素)。
- Windows 10 更新災情應該是不會發生在它身上,至少是微軟自家的孩子。
- 微軟自從 Windows 8 失敗以後變得更願意聽使用者的意見,也有奮發向上的感覺。
✘ 缺點
- 即使奮發向上,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要怎麼幫助和說服軟體開發者改善老程式,提升體驗是個棘手的問題。
- 目前還有一些老程式沒有支援觸控螢幕(例如我常用的 Android Studio / IntelliJ IDEA),或是沒有支援高解析度等,原因同上一點。
- 預設的新細明體什麼時候才不會陰魂不散啦亁,痛恨。
▋ 總結
對我來說,我喜歡它的輕便(帶著出差)和變形能力(畫圖或工作上拿來當小白板都很方便),但許多軟體操作起來我還是更喜歡上一代的 MacBook Pro 給我的體驗(最新款搭載 USB-C 的我沒買,只有試用一下朋友的覺得鍵盤很不喜歡)。
不過如果你考慮的是 Surface Pro 或其他廠牌 Windows 筆電的話,我會建議你買 Surface,畢竟自家軟硬體整合肯定是最好的,猶如 Android 手機我會推薦 Google Pixel 一樣。
以上是我對 Microsoft Surface Pro 2017 用了幾個月以後的心得重點整理,礙於篇幅已經太長,一些細節就不多談了,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在下方回應詢問。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按一下右上角的「追蹤」按鈕
看更多文章

























工程師 Hiking公開頁面
173 篇文章・3901 人追蹤
dcard.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