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16 吋 MacBook Pro 大獲好評,真的值回票價嗎?!

megapx
如果你是工程師、影片後製、3D 工作者等需要最強硬體效能的人,可能有關注到這次 16” MacBook Pro 發表的消息,甚至可能發表前就有聽見各種小道消息。這次開箱的 16” 算是自從 2011 年的末代 17” 以後最大螢幕尺寸的 MacBook Pro 了,不過由於螢幕邊框縮窄,在機身尺寸上僅僅比 15” 多出一點點。
megapx
▋ 技術規格 以下列出的是本次開箱定製機型的規格,【括號】裡則是可定製選項。 處理器:8 核心 Intel Core i9-9980HK【6 核心 i7-9750H/8 核心 i9-9880H/8 核心 i9-9980HK】 螢幕:16” 3072 x 1920(16:10,226ppi),P3 廣色域,500 尼特 記憶體:32GB 2666MHz DDR4【16GB/32GB/64GB】 內置顯示晶片:UHD Graphics 630 繪圖處理器:AMD Radeon Pro 5500M 8GB GDDR6【5300M 4GB/5500M 4GB/5500M 8GB】 儲存空間:1TB SSD【512GB/1TB/2TB/4TB/8TB】 顏色:太空灰【太空灰/銀色】 鍵盤語言:美式英文【中文(注音)/中文(拼音)/美式英文/日文/韓文】 連接埠:四個 Thunderbolt 3 埠 電池:100 瓦特小時(Wh) 重量:2.0 公斤 配備觸控列和 Touch ID【沒得選】 ▋ 開箱設定 Apple 產品開箱體驗最棒的地方就是不用刀,跟同事借了刀結果沒用到,好評。
megapx
megapx
megapx
內附的是 96W 的 USB PD 充電器,USB-C 插孔,USB-C 對 USB-C 線。
megapx
megapx
太空灰附的貼紙也是太空灰的。
megapx
幾張機身特寫,觸控板非常大,之前用 Surface Pro 的我覺得應該有 3~4 倍大。。
megapx
megapx
megapx
我個人上一次開箱的 Mac 是 iMac 2015 和 MacBook Pro 2014,比較明顯不同的地方是「嘿 Siri」的訓練,以及 Touch ID 以及 Apple Pay 的設定(註冊信用卡等)。
megapx
megapx
「關於 Mac」裡的顯示卡只有在用到獨顯時才會 Radeon Pro,平時節省能源時只會顯示 Intel UHD Graphics,是正常的。
megapx
▋ 鍵盤
megapx
megapx
這次 16” 的一大亮點是 Apple 總算換掉了為人詬病的蝴蝶腳鍵盤,變成改良版的 1mm 鍵程剪刀腳鍵盤。上圖分別是 16” 剪刀腳鍵盤和當今 13” 的蝴蝶腳鍵盤。雖然也有滿多人喜歡蝴蝶腳,但平時桌機用機械式鍵盤的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剪刀腳的鍵程。 除此之外也恢復了實體 esc 鍵,以及倒 T 型的方向鍵。
megapx
▋ Touch Bar 和 Touch ID 16” 的 MacBook Pro 沒有選擇,只能購買配備 Touch Bar 和 Touch ID 的版本。個人使用起來,應該是 Touch ID 的實用性比較大(喚醒不用輸入密碼超棒的啦),至於 Touch Bar 就比較見仁見智了,因為顯示的東西也都會出現在螢幕上或是透過快速鍵可以存取的功能,因此我幾乎是沒有用到過,但也可能是還沒養成習慣而已。
megapx
megapx
Touch Bar 會根據不同應用程式顯示對應的功能按鈕。
megapx
或是無聊的話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或是當作應用程式啟動器。
megapx
megapx
▋ 跑分 i9-9980HK 是目前市面上數一數二頂規的 Intel 行動處理器。Geekbench CPU 和 GPU 跑分如下:
megapx
megapx
megapx
MacBook Pro 的 SSD 採用 NVMe PCIe 協定,而且是直接焊在主機板上。實測讀寫都在 2600~2900 MB/s 之間,也就是大約 2 秒一張 DVD 的速度。
megapx
▋ 來編譯 Dcard App 吧! 實際 clean build Dcard 的 Android 版 production app(包含 R8 壓縮及混淆),MacBook Pro(i9-9980 HK)花了 7 分 57 秒。
megapx
相較 iMac(i5-6500)的 9 分 17 秒快大約 17%。雖然看起來很少,但這裡是拿筆電跟桌機比,考慮到散熱和功耗,以行動處理器來說表現我覺得還是差強人意。
megapx
而相較 Surface Pro 2017(i5-7300U)的 29 分 6 秒就有顯著差異了。
megapx
▋ 遊戲性能 相較封頂的 CPU,MacBook Pro 本身搭配的 AMD 繪圖處理器並不是遊戲電腦的最佳選擇,因此如果你是為了玩遊戲,也許應該考慮 NVIDIA GPU 的遊戲 PC。但無論如何,還是要試一下遊戲性能。 以原生解析度執行 AOE II 決定板(Boot Camp),最高畫質並啟用 UHD 圖形素材,得分 1138.2,可以用最高畫質進行多人遊戲。
megapx
megapx
測試 Overwatch(Boot Camp)時由於螢幕邊框本身滿窄,沒有注意到是以 16:9 上下黑邊的模式進行的。以特高畫質,83% 3D 解析度執行遊戲可以達到 60 幀每秒。
megapx
megapx
Fortnite(macOS)在視窗全螢幕的設定下是只能是非 retina(1792 × 1120)解析度,高畫質設定下可以達到 60 幀每秒,但如果遇到複雜的場景或特效則有機會掉到五十多。
megapx
megapx
megapx
至於使用原生解析度(3584 × 1920)的話只能達到三四十幀每秒。
megapx
▋ 電池 100 瓦特小時(Wh)是你能帶上飛機的最大容量電池,看似很大但這種規格的電腦真的滿耗電的。在前面編譯 app 的過程中,系統總功耗大約都在 50 至 70 瓦特(W)之間,最高峰甚至可以超過 100 W(實測編譯 iOS app 時則更嚴重)。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運算,原廠附的 96 W 充電器看來是十分必要。
megapx
在公司尾牙時用這臺電腦進行畫面轉播及錄影,從攝影機接 HDMI 訊號經過擷取卡(USB 供電)輸入電腦,透過 OBS 轉播輸出 HDMI 訊號,並且進行錄影,全程功耗到約都在 90 W 左右。
megapx
而充電器也努力地用 90 W 以上的功率在供應著。
megapx
作為參考,努力工作的 CPU 配上散熱系統,溫度約在 70 多度。
megapx
▋ Apple TV+ 順帶一提,新購買 Mac 附贈 1 年 的 Apple TV+ 訂閱,如果你也買了記得去領喔!
megapx
megapx
megapx
▋ 總結 整體來說,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高性能電腦,比如軟體工程師、影片特效或剪輯等後期製作、3D 遊戲開發或建模,或是需要大量多軌混音和音訊特效等,這將會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腦,再加上最高 40Gb/s 的 Thunderbolt 3,你還可以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應用。 至於硬要挑缺點的話,應該就是若能配上 Nvidia GPU(which is 不太可能),能運行 CUDA(that 新版 macOS 已經不支援)的話就可以有更多用途;除此之外就是耗電了,如果你想長時間使用,而你的工作又特別耗電(你要是只是逛逛網頁處理文書那倒無妨),還是帶著你的豆腐頭逐插座而居吧。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按一下下方的愛心,並回應文章分享你的心得吧! 按一下右上角的追蹤、開啟文章通知,即可看到更多類似的文章。 看更多文章:
愛心跪驚訝
1090
留言 53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