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力大全 心得
🔴這本書在說什麼?適合誰?
作者是名記者,每天閱讀上千篇網路文章,然後分享十篇精華放在推特上,令人意外的是,就只是純文字,竟然能夠吸引將近80萬粉絲。
作者把自己閱讀心得寫成這本書,但是要注意,這本書探討的主題比較偏網路文章,結構不會比那些磚頭書來的強。作者認為只有了解多元的觀點,才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那個概念,也才談得上建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第一章談論不應該讀什麼,哪些是偏頗報導,哪些又是淺薄報導?第二章談論應該讀什麼,如何挑選有深度文章的付費專欄?第五章談論如何挑書/看書的方法。
適合給以下的人:
❶ 想閱讀但注意力不集中的人
❷ 想學閱讀的人
❸ 想了解用科技工具輔助閱讀的人
-----------------------------------
目錄
🔵第一部份:哪些不該看?
🔵第二部分:哪些該看?
🔵第三部分:作者用到的工具
🟡個人想法
-----------------------------------
🔵第一部份:哪些不該看?
作者把資訊來源分成四種:
❶ 淺薄中立:可能像是一般中立的新聞台
❷ 淺薄偏頗:可能是有立場、有顏色的新聞台
❸ 深度中立:可能像是專家寫的專欄或期刊之類的深度分析文章
❹ 深度偏頗:陰謀論
淺薄未必就是不好的,如果他足夠中立與客觀的話,也是能成為還不錯的入門資訊。但是偏頗就不一樣,他可能會把你往錯誤的方向帶過去。然後不斷地被引導至錯的地方,甚至有一個同溫層,可以大家彼此取暖,然後與真實世界脫節。
那要如何才能發掘這則資訊是偏頗的呢?可能他對事件的描述過於簡單,也就是去脈絡化,而且喜歡把話說死,將某個人塑造成為壞人,好像把他打倒就沒事了,或者更簡單的,新聞的來源不明、裡面引述的評論或證言全部都是匿名的。
大家也可以去事實查核中心看他們是如何判斷這個新聞是真的假的。
🔵第二部分:哪些該看?
大家有思考過自己都是如何接受資訊的嗎?
可能是家人、朋友、自己的親身經驗,也或許就是遇到問題就上網Google,或者去YouTube看影片。
但那些資訊都是比較偏淺薄的。舉個例子,「發放消費卷到底有沒有辦法促進經濟成長?」就這樣的問題,上網去查,你可以得到很多種說法,但你怎麼知道哪個是對的?或者你要如何行塑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妨看一下專家們是怎麼樣分析的,專家都在哪裡呢?可能發表成論文、期刊,或者是專欄,也不一定只能看國內的,國外的說不定也有參考價值。作者在這邊就列了幾個他常用的付費專欄:
華爾街日報/FT中文網/BBC NEWS中文版/經濟學人…
🔵第三部分:作者用到的工具
❶ RSS reader:這是一個可以訂閱其他網站最新貼文的網站,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俄羅斯套娃,到底在幹嘛?但其實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將全部文章都在同一平台閱讀,閱讀模式或文字格式都可以調成自己習慣的樣子。另外在第三方平台閱讀時,就不會被網站自己的演算法推播而影響到,比較能夠專注。
❷ Pocket:作者是記者,每天都會看到上千篇的網路文章,有的時候可能突然想到半年前看過的隻言片語,這個時候要怎麼樣去把那篇文章找出來呢?就很頭疼,所以他會將自己看過的文章,用這個程式把它備份網址,每一則他看過的網路文章,都可以回溯找得到。
❸ Notion:剛剛講到的就只是儲存文章的網址,而如果看文章之後,開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時,作者就會把它整理到Notion變成永久筆記。
❹ 熊掌記:作者寫文章都用這個,可以同步,而且文字調整格式很方便。
🟡個人想法
我把書名簡稱成閱讀力大全,完整書名是這個樣子: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我:
這本書有一半是在介紹閱讀的概念,而另外一半則是作者在講解他是如何產出文章與管理自己時間的,所以我不知道這本書的書名是不是又亂翻譯的。
除此之外,真正在講閱讀技術的篇幅,其實反而不多,大概就是第五章的後半段在講而已,所以不知道這個到底在幹嘛。
這本書其實看目錄就可以猜到個七七八八了,但是作者在標題裡面有使用很多他自己創造的名詞,所以實際上還是要翻一下書才可以知道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但是也差不多了啦。我只是覺得很有趣,這就像書本的關鍵內容打上馬賽克的概念一樣。
本來我翻開這本書,是想要突破我的認知,看看有沒有特別的概念,結果沒有,而且也不太算是專門講閱讀的書,這本書比較雜,所以我甚至沒辦法將這本書歸類成閱讀的入門書,幸好我是借來看的,如果是花四五百看到這個會很無奈。
重點:這本書看目錄就好。
⭐️延伸閱讀:
❶ 雪球閱讀
❷ 讀懂一本書
❸ 讀書別靠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