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澎湖海膽真的被吃光了QQ美食6月29日 17:23前情提要 漁民表示: 以下節錄: 再過兩天,澎湖的馬糞海膽就要進入開放採捕期(7/1-8/31)。今年四月中,有志工下潛到澎湖海域巡查,發現完全不見海膽蹤跡,僅在尖山海域一帶看到2顆老年馬糞海膽。半世紀前,大約有超過2億顆馬糞海膽生活在澎湖海域,如今因過度捕撈只剩下5萬顆左右,澎湖在地志工保守估計,澎湖馬糞海膽在近年來已面臨嚴重的生態浩劫,數量銳減4000倍。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 海洋公民基金會呼籲澎湖縣政府:是時候落實全面禁捕了,因為這幾年數量銳減到幾乎捕不到,更呼籲民眾不要再吃澎湖馬糞海膽,給海膽一個喘息、恢復族群量的機會。 🔑 認識「#馬糞海膽」 馬糞海膽原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屬雌雄同體,撥開黑色硬殼後看到的黃色腺體,即為海膽的生殖腺(卵巢+精囊),備受饕客喜愛,每年5月到9月為海膽性腺發育成熟期。馬糞海膽以海藻、海草為主食,因進食速度快,可以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生長,為珊瑚提供較多的附苗空間,間接增加珊瑚礁生態系的基礎生產力。若海膽減少和消失,藻類就會增加,造成藻類與珊瑚的競爭,最後珊瑚礁消失,魚蝦也將消失。 由於馬糞海膽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墾丁國家公園率先於2005年成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全面禁捕馬糞海膽,並放流幼小個體。根據統計,2017年墾丁的馬糞海膽最高密度為168顆/10m2,在多年禁補後,幾乎恢復到1984年的最高密度170顆/10m2。 近乎無效的管制措施 加上人為貪婪濫捕 導致問題嚴重惡化❗ 澎湖縣政府為了避免漁業資源浩劫,同樣於2007年開始管制馬糞海膽採捕,2018年因資源持續銳減,從原訂每年5/16-8/31 四個月的採捕期,縮減至兩個月7/1-8/31。然而此管制措施因為只制定禁漁期加限制採捕大小,完全未制定採捕許可證照與總量管制、禁止採捕區域,並落實嚴格的撈捕回報及漁獲統計(卸魚聲明)。更在未能確實嚴格執法與消費市場炒作需求、人為貪婪濫捕下,一年10個月的禁捕期幾乎形同虛設。過去幾年只要撈捕期一到,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海裡的馬糞海膽馬上就被捕光光。2020年由高雄海洋科大進行的〈澎湖重要物種保育與經營計畫報告 〉,在54個採樣點、將近4公頃的海域中只記錄到226個個體,密度僅0.06顆/10m2,數量少到研究人員選擇不採樣帶回,期盼數量已如此稀少的海膽能留在原棲息地有機會生長、繁衍。 澎湖在地民間組織—海洋公民基金會長年監測市場上販售馬糞海膽的情況,執行長王曉嬋說:「現在市面上已經很難看到整顆海膽,因為漁民為了規避查緝,經常在捕撈當下就直接將海膽剖殼裝盒,加上地方政府在執法量能、人力有限的狀況下,難以有效執法。且近年因為數量銳減,不斷傳出有漁民「偷藏」私養海膽,政府也很難有效查緝,都是導致馬糞海膽幾乎被抄家滅族的悲劇。六月海洋公民基金會志工再度前往馬糞海膽的重要棲地—赤崁、後寮和青螺觀察資源量,竟是一顆都看不到,王曉嬋說:「再不禁捕,海洋生態資源真的會崩解」。 💧 從國際間保育海膽策略 看澎湖馬糞海膽悲歌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研究會整理國際間保育海膽的策略,可以發現一個積極有效的管理措施,絕對是: 一、 搭配嚴格的採捕許可證制度 二、 捕撈限制(限制季節、體長、區域) 三、 總量管理、個別配額管理系統 四、 嚴格有效的漁獲申報與統計 用上述四點回頭檢視澎湖縣政府的管理措施,就不難理解何以造成這樣讓族群幾乎瀕臨滅絕的悲歌! 一、 沒有建立採捕許可證,捕撈期一開放,人人都可下海捕撈。 二、 只有限制季節、體長的捕撈限制,卻沒有「輪牧」概念的採捕區域限制。 三、 沒有總量管理,導致撈捕期一到,全民無限制的撈捕,造成「公地悲歌」。 四、 最讓人難過的莫過毫不受重視的漁獲申報與統計,不論澎湖縣政府或漁業署,完全無法掌握過去幾年的採捕數量。 --------------- 結果三年後台灣人真的把澎湖海膽吃光了😋 看來連疫情都無法阻止海膽滅絕了! 海膽澎湖美食海洋保育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