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下班1小時 朝理想生活邁進 4
2022年12月5日 22:56 (已編輯)
2022.11.28~12.04
本周下班1小時計畫:整理房間
這周有三天的時間在外地
時間都花在整理行李、恢復行李上
拖延症+猶豫病+愛亂追求完美毒
不自覺就會發作
覺得有三天沒辦法執行計畫
好像計畫缺了一角
還是乾脆這周就休息(惰性邏輯)
不過後來想想
我只要讓自己一直保持在前進的路上就好
不需要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所以嘗試著找比較簡單的整理工作繼續執行
房間規劃有一個小縫要放塑膠袋
這些塑膠袋要拿來當垃圾袋使用
是大姐工作的地方不要的
想著也是省一筆垃圾袋的費用
所以就拿來了
但是袋子一多就很膨脹
有種硬塞進小縫的感覺後來學習摺袋子(學習的感覺會讓自己很開心)
同一包袋子多了很多空間
也可以放更多塑膠袋
本周聽了podcast
了解不同的時間管理思維
其中第二點的部份讓我最有共鳴
自己常常沒有做到理想中的規劃
就會開始把自己定義的很負面
這種感覺就像拿著牢籠禁錮自己
更難產生下一步行動
但其實這是我們思考的盲點
「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要記得自己是遇見問題的人,而不是有問題的人。我們只要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就好了。」
就好像這周的行程比較多會外出去外縣市
工作也比較滿
那原來的計畫我們該如何調整
做自己能做的降低整理強度就不會半途而廢
分享文章片段……………………………………………………
2.不要被意志力欺負了
在這本書中,我一直留意到一個關鍵訊息,那就是「先對自己好,時間才會用得好」。我們常常談時間管理都以為是公式化、科學化的方法論,反而忽略了我們真正要管理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作者舉意志力為例,很多人時常會責備自己「缺乏意志力」,但仔細想想,我們可能只是對自己和自己的目標太苛責了。書中列出兩個錯誤的心態來說明這個思考盲區。
第一,太早下判斷。許多人剛開始執行目標時,就把旅程當成是痛苦不堪的「苦行僧」行程,這樣的心態容易對自己造成負面思考,產生不安和恐懼。第二,太嚴厲的自我評價。許多人會強迫自己按照計畫實踐,要求自己一定要一絲不苟,還要提早完成,對自己有太過完美的苛求。每當有突發狀況出現,心裡就開始批判自己:「我真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
我以前也曾經覺得自己必須完美、必須有紀律、必須徹底執行,一旦無法達成那個樣子,好像自己就是很個很糟糕的人。作者建議我們不要替自己貼上太多的負面標籤,而是換一個角度思考。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要記得自己是遇見問題的人,而不是有問題的人。我們只要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就好了。」
我覺得這個轉念的方式很有意思,把注意力放在問題的本身,而不是放在我們自己本身。就像是前一段提到的,如果我寫書一直拖稿,我卻責備自己是一個很不稱職的作家的話,我會愈來愈沮喪和灰心。但我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寫書的時段」和「寫書優先序」的問題本身,我反而能比較客觀去評估,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最適合、最有效。
…………………………………………………………………………
整理房間計畫預計在2023.1.2結束
屆時會分享整理完的房間
下一個計畫利用不同方式賺到75000
2023年想投資自己
上一些專業課程提升能力
不過因為我住雲林
想上的課程資源非常少
除了課程報名費
外縣市交通餐飲住宿費加起來
預計75000
本身每月所得已經有一些固定的規劃
想要在不動到原本財務的狀況下消化掉這筆錢
已經開始著手執行到時候分享給大家
#每周持續更新進度
利用下班1小時 朝理想生活邁進 3 - Dcard
利用下班1小時 朝理想生活邁進 2 - Dcard
利用下班1小時 朝理想生活邁進 1 - D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