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平台連結(FB、IG..),我放在文末,因為我要先講些關於追蹤者的fun facts.
我曾把幾乎一樣的文章放在不同平台,用意是希望能接觸到不同族群。
事到如今,統計各平台的追蹤者數量
Dcard: 5009
方格子: 15
Matters: 28
Pressplay: 2
Medium: 5
Facebook: 12
Instagram: 0
D卡水最淺,或許因為追蹤免費,所以用戶黏性很高。連我這種風格狂妄隨興的作者,好像也不太會掉追蹤者。目前退追蹤數量約250,活躍用戶約100。
方格子,介面應該是最好用的,可以輕鬆放連結,而且圖片解析度高(比D卡好)。由於追蹤者和按讚者都是透明的,有時候我會遇到大咖光臨,滿有趣的體驗。
Matters,優點是不怕被刪文,但缺點也是不方便修改。在有限的經歷中,板上前輩滿照顧新人的,風氣成熟和善。
Pressplay是我最晚放文章的平台,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去追蹤,更想不到為何有人會退追蹤,因為我根本沒在更新。
FB的追蹤者,我也不知道怎麼來的,我甚至不知道有人去追蹤。連續幾個月我都沒登入,後來才發現有幾個用戶曾試著聯絡我,結果還有人等到「忘記自己原本想問什麼」了。
IG我沒在用,之前曾辦了一個,結果忘記密碼,後來莫名被封鎖,所以我又再創一次。我不能放連結,又不能配圖,所以如果要認真經營,搞不好要聘人來做了。總覺得追蹤數NaN很好笑,這比0還狂,讓我有想debug的衝動。
站在我的立場,如果「1%法則」是對的,那麼追蹤者越多越好。只要我的文章能讓更多的用戶看到,就有機會得到更多回饋。換句話說,這部份邊際效益呈現遞增。
不過身為讀者,我倒不喜歡追蹤,而是使用瀏覽器書籤來關注作者。我想到的時候再看,而不是系統通知我。
雖然我有少數文章只放在特定平台,但不影響整體架構(甚至在FB或IG上也只是連結複製而已),所以大家看看即可,不用刻意關注。
畢竟,比起追蹤或心情,我更樂見讀者們的批評和質疑。
目前以上平台,我重新開張。
如果,妳看了我的文章,有哪裡不清楚,卻不敢「公開」問我,那麼可以善用不同平台的訊息功能。
也或許,你發現我哪裡寫錯了,想偷偷嗆我,也歡迎跨平台追殺。
Vocus: Matters: Pressplay: Facebook: Instagram: Dcard:
想看「書本」的朋友,可以參考此篇文章
註: 打靶時隨手拍一張,後來成為書的自介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