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給心理學與設計系的人 稍微不太一樣的路
2018年12月13日 14:09
Hoi 大家好
先放一張每天騎去公司的上班路
美啊~
不過現在到冬天都快禿光光了
之前分享的文章被問到我在荷蘭念的這個系,
一年多在這,
感覺它仍是一個在亞洲還尚未成熟的領域,
但也緊扣著未來的趨勢。
試著把一些在這的想法跟見聞寫下來,
給做設計的、有心理學背景的,或想切入UX領域的卡友們,一條不太一樣的路。
Human Technology Interaction
每次跟朋友提到我在荷蘭念的碩士都得特別解釋一下我們到底在幹嘛。
這個系跟人機互動(HCI)不太一樣,至少,跟東京大學的HCI所非常不同,東大的人機互動是以技術的角度去解決生活的問題,而我們HTI則是鑽研從心理學角度,去驗證人是如何與科技互動。
新學院樓 在畢業前終於說要啓用OQ
以往做設計,我們以設計師的角度,從生活或是訪談中,去接觸,去觀察,親自挖掘問題,基於這些第一手的反饋找到解決的方法,再透過可用性測試等方式驗證效果。
HTI所教的,則是以一個研究者的思維去切題,
在一年半的課程中,會討論許多領域的心理研究文獻,瞭解人是如何感知與理解這個世界。
前陣子就在研究 要如何給予聊天機器人"關懷" XD
所以面對問題時,我們心中已經有許多理論可以去發展解法,從文獻中的邏輯去推敲解決問題的答案,而驗證的方法則是透過統計學找出需要的實驗人數,再從實驗找到答案是否有顯著意義,今天如果讓”全世界“的人用這個新設計,是否也有用。
這真的是以前做設計時完全不知道的新世界XD
以下舉一門課的實際案例,看看這些心理學知識可以如何與設計結合。
這是一門講社會心理學的行為,我們小組被分到的論文是Social Spotlight Effect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
「人們總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一切的焦點。」
在實驗中,他們讓受試者穿上一件很俗氣的T-shirt,并讓他走進一間已有一群人在的房間。
在事後的訪談,詢問受試者覺得房間內有多少人看到他穿的這件有點尷尬的T-shirt,估計的答案是50%;不過再訪談房間的人,實際其實只有25%的人注意到他T-shirt上的圖案。
聚光燈效應讓人不由自主地認為周圍的人都在注意著你。
基於這個論點,我們得想一個應用去解決生活的問題。
我想到的是我家樓下的垃圾桶
住戶都會有一張專門的“垃圾卡”,刷卡後,才能把垃圾投進去,不過偶爾會看到大家就這樣亂扔…
這樣的行爲會帶給清潔人員作業上的大麻煩,影響工作效率。
所以基於《Social Spotlight Effect》這個理論,
可以在垃圾桶設置一個感應裝置
當感應到有人把垃圾丟在垃圾桶旁邊時 便會發出警告音
根據Social Spotlight Effect,人會意識到這個尷尬的情況,進而過度檢視自己當下的行爲擧止
即使周圍的人其實不太會注意到
意識到自己行爲錯誤,期待他們因而改變舉止
概念在期中時候發表,期末則是基於這個概念,去設計出一套“統計學”上可驗證的實驗方法,證明這個垃圾桶的新設計能反映出Social Spotlight Effect,不過這要寫完可以再生出另一篇了XD
一開始念這個系所的時候其實挺茫然,甚至有點崩潰,不知道這些心理學知識到底該怎麽幫助我繼續鑽研設計,直到在去年暑假回到臺灣,我和一位在IBM工作十幾年的工程師喝咖啡,他說到:
『AI是未來的趨勢,隨著這個技術的成熟,我反倒希望自己當時能再念個心理系,我們瞭解機器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反而卻不瞭解我們人又是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然而這正是人機互動裏最重要的地方。』
跨領域學習絕對不容易,但迸發出的火花也更與衆不同。在這個系雖然一開始跌跌撞撞,但也慢慢找到一個可以結合過去與現在所學的嶄新方向,而且是條非常有意思的路。
當時會來荷蘭想想根本是誤打誤撞...
在沒有完全了解這個系真的在幹嘛就過去了
(當時也沒有設計背景的學生在這念完,唯一聽到的一位後來還轉去設計系...我實在不知道這路到底會走到哪)
還好最後不是一路懷疑人生兩年,
很幸運進到Dcard實習,拿到Facebook面試邀請,現在在半導體大公司寫碩論,最近還聽到教授很興奮地說我們寫的聊天機器人的論文會參加明年一場猛猛的conference! XD
最重要的是,也為自己證明了 這樣跨領域的結合真的有它很加分的地方。
希望能給想走這條路或是還不知道可以怎麼走的卡友們一個不太一樣的參考。
祝留學的大家一切順心
準備留學的卡友們一切順利!
我有新的古董打字機了 嘿嘿
===更新:申請的心得和建議======
我想就直接更新在這
列舉幾項申請前可以先考量的因素,
判斷這個科系是否值得投資。
適合念HTI的人
1.有設計背景,想加強UX的理論基礎、研究思維
2.想學習心理與科技的交互應用與研究-教授有做AI、Big Data、機器人、VR、AR、ChatBot、色彩、聲學等等,但并不是設計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新東西,而是以這些新科技作為媒介,去探討人是如何互動、預測反應。
不適合
1.想做互動產品設計-這個系還是比較偏學術取向,訓練邏輯思維、理論應用、實驗設計。這樣的動機我會更推薦去TU Delft的interaction design
申請加分項
1.統計學
2.數據分析
3.編程
這些經驗我認為在申請有加分,甚至可能是決定錄不錄取的因素。
HTI的課程需要有編程能力去架構如上述說的那些科技(看你想走的方向),也需要統計學跟數據分析去研究、探討實驗結果,是不需要到專精的地步,基本的功能會用我覺得就很足夠,這些知識在碩士課程裡都會有專門的課再教,不過有點基礎比較沒那麼崩潰。
申請信
這個部分和之前文章分享怎麼申請實習的策略差不多,
也是抓出這個系需要的特質(譬如上面說的加分項),
然後把你的過去經驗做連結,會更好說服教授你為何有能力可以念,
還有這個系如何幫助你跟未來你想做的事再做銜接,告訴他你為什麼想來念。
作品集
基本上不需要作品集,但我當時有投,
而且招生的教授印象深刻(在報到第一天就跟我聊到裡面的作品)
我會建議如果要放,盡量找有互動設計概念的作品,
著重在邏輯的推敲,像前面的發想,後面可用性驗證的過程,跟結果的探討。
前陣子有跟負責招生的教授閒聊過,
他們招生會考量沒有統計跟編程經驗的學生來唸可能會很辛苦,因而拒絕。
所以如果大學沒有直接關於統計學、編程的直接經驗,我覺得要好好想一下看是在申請信裡面強調自己能如何克服,或是你有補救了(在校外參加課程之類)
目前想到是這些
我當時還有在FB上搜尋這些系所的學長姐,也是跟他們請教一些申請的經驗和課程的內容,相信一般都很樂意回答。
有問題歡迎在底下繼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