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商學院選校/落點分析教學(ICL/UCL/Edinburgh/Manchester/Warwick)
2020年8月23日 02:30
嗨安安大家好又是我
我來還拖了非常非常久的選校教學文的債了
今天的文會稍稍有些長,太多我覺得先前爬文沒人教但我覺得很值得分享的資訊了
雖然我的系所可能相對不常見,且這篇會以ICL的資訊為主,但有很多過程取用的資訊是通用的,就給大家參考了~
主要內容分成以下:
1.背景與錄取校系(看過我的文的可以跳過)
2.英國商學院個人選校系的考量/為什麼是ICL創業所
3.落點分析怎麼做/What do they know網站是甚麼
4.如何根據自己的優勢與求職目標選校選系
5.IELTS/GMAT是必要的嗎?分數多少才夠?
6.面試
這是之前分享過的文
Part 1 背景與錄取校系
【背景介紹】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 科技管理 雙學位(原設計系)
GPA3.81/4.0=3.9/4.3 215學分
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幾段創業經歷+大型組織領導經驗+數段實習+quantitative skills+design skills
雅思三月申請時O6.5 R7.5 L7 WS6 -到四月考到O7 R8.5 L7 W6 S6.5
沒有考GMAT(詳見part5)
【錄取校系】
Admission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MSc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Final Dicisi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MSc Entrepreneurship
- Manchester University - MSc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 University of Warwick - MS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nding
Rejection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MSc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估計是經驗不足)
Part 2 英國商學院個人選校系的考量/為什麼是ICL創業所
【為甚麼是英國商學院?】
一部分是因為我已經岩壁了一年,能夠一年就完成的Program是最好的,再來是我的個人優勢GPA並不差,在英國可以申請到聲譽更好的學校。雖然歐洲研究所大家都會認為有洗學歷的疑慮在,但授課型碩士很符合我的需求。在有一定聲譽的大學獲得學位的話,洗學歷的疑慮也能被一定程度消除。
大家都說學店學店,老實說還真的是學店,但這裡並非貶義,反而對學生來說是件好事。
因為英國商學院的本質就是幫企業篩出一批國際上的優秀人才,想盡辦法包裝、提升後輸出到業界,用以保持英國商學院的reputation和就業率相關數據。
以ICL為例,在我拿到offer後,都還沒完成condition就已經一直被催著使用他們的career service,包括由學校付費的AI履歷系統還有各種大企業的活動等。以中國的offer holder群來說,經常會推一些高盛安永勤業摩根等等等在中國的招募活動,是特地來開給ICL商學院的(雖然台灣的情況有些特別)
簡單來說,你付的那堆學費當中有非常大一部分就是用在這些求職資源上的,對商學院學生來說實在非常實際,而且只需要一年。至於會不會有學的東西很水的疑慮,就真的看課程安排合不合你的求職目標了。如果合的話這部分是不太容易有問題的
【為甚麼是創業所?創業所在學甚麼?】
前面說到求職卻選了創業,所似乎有點衝突?
我的系所全稱是創新創業管理,所謂的entrepreneurship在歐美比較接近一種創新思維的代名詞,因為創業的本質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profit,只是是商業比較前端的部分
因為Entrepreneurship是相對新、小眾的領域,各學校間的課程規劃並沒有那麼高度一致,但一定會教的通常包含問題定義解決、design thinking之類的(雖然學過了),這些其實很適合用於顧問業,特別是一些標榜創新解方、數位轉型等等的業務。其他的課程就非常看各校系自己的安排了。
【為甚麼是ICL?為甚麼是ICL創業所?】
其實我原先的目標還包括LSE management但最後它並沒有在我的志願清單上。最根本的原因是跟ICL相比較起來雖然LSE的商學院聲譽也非常好課程也扎實,但畢竟仍是比較人文的。未來我比較希望走的產業還是較偏科技創新類型,不管是找工作或創業,有著像ICL這樣有著非常豐富理工人脈的環境會更容易找到機會。
ICL的課程面向蠻廣的,包括創投、行銷、策略分析等等的,有些是我實習中接觸過發現蠻必要的知識,相對下來其他學校就沒這麼切中需求。
【跟Management比起來有比較好進嗎?】
我一開始也這樣以為...但翻了數據後就發現自己錯了哈哈哈
這個所剛創的時候申請人不多是真的,但可能是近年新創產業夯,申請人暴增,到2019年時錄取率(13%)已經比Management(17%)低了,2020年據Admission Team說申請人是去年的1.5倍…
所以如果是以為冷門比較好進的同學..可以再找數據考慮一下
*的意思是有數據但低於5不顯示
Part 3 落點分析怎麼做/What do they know網站是甚麼
【落點分析】
本篇文的精華來了!!
這才是我真正想告訴大家的
版上能見的求落點文不外乎提供學校、系所、GPA然後請大家觀落陰
但老實說,這件事情每間學校甚至系所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LSE向來被認為除了台政不收,但實際上我個人知道的本校LSE校友就兩位(當然成績肯定是優秀的)
那麼要怎麼知道實際情況如何呢?
這是我在Whatdotheyknow上挖到ICL的資料,公布了那些年度收了哪些學校、系所的學生
〈學校〉這裡只有2016-2018申請的資料,需要更新的可能要去挖
最常看到的就是台大政大,但除此之外我還看過
FA-交大清大北大
Strategic Marketing - 中正中興北大
IEM(我們所) - 台師大台科(我自己)
Management - 交大師大屏東大學
Global Online MBA - 嘉義大學
*的意思是有數據但低於5不顯示
交大清大應該算台大師大下來最常看到的,再來是台師大
其他地名大學其實也是有機會的 至於私立學校因為比較難一間一間看就不列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挖一下
〈大學成績〉
英國學制跟台灣不一樣,換算學位等級的方式各學校可能也有不同
以ICL為例的話我的GPA3.81/4.0只能算upper second,但其實大部分錄取者成績還是落在這邊居多
有些系甚至會錄取第三等的
*的意思是有數據但低於5不顯示
同樣的,以台灣來說頂校的成績要求會低一點點,非頂校成績自然要往上加一點,這部分可以參考劍橋大學跟LSE對台灣大學成績的認定
這部分我認為ICL是相對寬鬆一點點的,更看重申請者整體表現和特質一些
〈課外經驗+實習〉
這部分其實非常看科系特性。
以IEM來說是非常實務的所,可能相較財金類、BA更重這部分經驗,比如領導特質等等,所以這部份我下了蠻多苦心的
有些同學會在看追夢網的資訊時被嚇到,覺得怎麼中國學生這些經驗都爆炸多嚇死人還落榜
但其實不需要自己嚇自己,台灣跟中國還是在兩個不同的pooling的,而且中國的留學產業生態跟台灣不太一樣...前幾年也爆過很多造假學歷、造假實習的,歐美學校在審時難免會用更嚴謹的心態看待,這部分至少台灣學生聲譽還不錯
【What do they know】
這些資料全都是whatdotheyknow網站上挖來的
這網站是做甚麼用的呢?其實是因為英國有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針對一些機關是有義務公開他們有蒐集整理的資料的
操作方法如下:
點進後,直接右上角搜尋你想查詢的學校
找到學校後可以直接在右方的keywords打上Admission一類的關鍵字,就可以開始找別人發問過的問題了
建議直接分類選successful request,這些通常都有完整的excel檔可以下載
不過也有些學校資料整理得比較少,不一定問得到
目前ICL已知問的到的資料有
申請人數、發offer的數量、接受offer的數量、有無考gmat錄取率的差異、進面試人數等等
另外我比較意外的是有錄取人的所屬學校和科系名單以及申請人大學成績等級等等
還有一些延伸的使用方式,比如說可以算出Offer的接受率IEM是72%遠大於其他科系等等
雖然放棄Offer的原因有很多,但至少可以判斷的是這個offer可能是申請者心中的首選而不是被放棄的候補
另外還有國籍資料,可以計算出各國籍的錄取率和學生占比等
像我們系算是商學院中中國人比例比較低的科系,錄取率也偏低,每年台灣人可能就一位
(2017)
這是我挖過的資料,可能有遺漏但就給大家參考:
Part 4 判斷自己的優勢與目標選校選系
【個人優勢分析】
這邊我會主要分成學歷、經歷、個人特質三項說明
1.學歷,又分成自己學校的國際競爭力、學位科系、成績表現
歐美學校其實不一定很熟悉台灣的學制,幾間頂校比較不需要擔心外,其他學校學生很大部分仰賴的就是National這個字,再來就是看各種國際大學排名O不OK了
如果這些你的學校都不滿足...那你可能要擔心一下,拿到G5機率可能是比較低的,UCL會更有機會
而學位科系的部分比較複雜,因為英國商學院會追求多樣性,在各種宣傳活動影片中其實都會看到他們強調學生的背景多樣,包括念工程的、念藝術人文的都有,但這也沒辦法說明是不是一定是一種優勢,相對的跨科系會更需要展現出對未來職涯的明確想法,以及是因為過去曾經接觸過真的對商管感興趣等等等...可以說服的理由,畢竟這些商學院就是要把學生推銷出去,總是會需要有他們覺得自己cover得過來的商品(學生)進來,不然收進來了卻找不到好工作他們也很麻煩
成績表現的部分雖然我自己把GPA從3.75拚到3.81,但其實感覺好像必要性沒那麼高…
以ICL商學院來說他們特別重視Quatitative Skills,因為確實市場上需要,申請時甚至要求列出相關的修課經驗、成績
如果成績還有餘力可以救當然可以花點心力拉高至少到upper second的level,但如果來不及了,可以補一些科系特別要求的學分
2.經歷的部分絕對是質重於量和形式
以實習來說,我並沒有甚麼知名大公司實習經驗,但是因為是新創公司中做市場研究的業務,基本上完全fit我所申請的科系的性質,又因為是新創公司,我實際在裡面做的工作分量很重、多樣又深入,在CV上寫得好絕對是加分項目
比賽也是一種累積經歷的方式,但是要記得因為國外學校不會知道這些台灣的比賽到底是甚麼level的,一定要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比賽或是由知名外商舉辦的,比賽的內容實際上做了些甚麼也是重點
商學院特別重視領導和團隊經驗,如果沒有的話它基本上沒辦法判斷你這方面的能力如何,除非你申請的是像財金、BA等更重成績的系所,否則還是建議補一下
3.個人特質
雖然我們都知道典型商學院菁英是甚麼樣子,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那種表現方式。最好挑出自己這方面優勢的方式是「不說謊、進行包裝」 。比如說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有非常多團隊合作,領導只佔一小小部分,我就不會特別去強調自己領導能力多強多強,反而會強調empathy和結合design thinking的換位思考等等。
再次要強調的是,商學院注重多樣性,學生的特質也是其中一種,不一定所有人都得去爭那個最有野心最具領導力的樣子,根據自己的經歷去做整理,統合出最能讓人直接理解你個人特質的描述方式就行了
【選校系】
以你個人的目標為主
如果你是想洗學歷(校名)—〉選你的條件適合且容易上的好學校系所,優先判斷他們想要甚麼樣的學生、自己有沒有相對優勢
如果你是想真的學新的東西/跨專業—〉認真研究不同系所的課程內容,以及你的目標就業市場的職缺技能合不合,千萬不要學了一年發現根本不是市場要的東西
Part 5 IELTS/GMAT是必要的嗎?分數多少才夠?
【個人情況】
看我的成績就知道,跟一堆神人比起來我這成績很差,申請時IELTS甚至只有6.5,GMAT也沒考還是進了,我也不怕被笑拉就只是想坦白地跟大家分析這件事
這種成績也申請上了是不是表示這學校或系所很水?沒鑑別度?
No.絕對不是這樣的
其實從Whatdotheyknow上找得到的數據就看得出來,純粹就是各個系所重視的點不同,比如是否有面試的安排、要求提供的額外資訊等等
依我自己的情況是課內外經歷都顧得很好,至少這點是肯定的
起初我也擔心是不是太好進,但數據又告訴我...這個所近年來的申請人數是每年1.5-2倍在成長的,錄取率是逐年暴跌
【IELTS】
我是在IELTS不達標(6.5)的情況下申請的,但也是都拿到offer了,所以這部分影響大家可以不擔心...該擔心的是申請上之後有沒有足夠的時間拚過標準
以G5來說對這部分condition都是很硬的,在六七月的時候因為我當時在忙別的事情,雅思也一直考不過,但眼看八月初就截止了,只好寫信去協商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但 全部都被拒絕了,最後是換成考LanguageCert才過標準的
個人認為IELTS分數過標準後高多少其實不會增加甚麼優勢,我也看過不少頂校雅思7.5/8.0的仍然被拒,重點仍然是在整體的申請材料上,雅思就是個基本門檻而已
【GMAT】
有人說申請英國學校不用考GMAT比較輕鬆其實不然,英國學校只相對不太依賴這種考試,因為嚴格來說GMAT不算一種成就測驗,更接近智力測驗一點,如果申請學校附上智力測驗會加分的話...很怪吧(?)
這是我挖到的數據給大家參考,以ICL來說其實有沒有GMAT對錄取率影響真的沒那麼大,有些甚至沒附錄取率更高,但當然如果是強制要求你不附就...GG
這邊比較建議如果有充足的時間的話可以去拚GMAT,但如果來不及考其實也不用很擔心,手邊的事情做出實績來也是一種策略(比如說我當時同時弄組織、實習、做專題、修一堆課等等)
Part 6 面試
【英國商學院情況】
基本上英國大概只有G5+LBS會要求面試,其他學校申請資料準備好丟出等Offer就好,所以G5也是最煎熬的
LBS的面試又是另一個Level,所以這邊我一樣以ICL和UCL的錄影面試舉例
在Whatdotheyknow網站上一樣挖得到ICL的申請人、面試人數、發出的Offer數量
【面試的目的與重點?】
從這個數據大家可以發現,有些所採的策略是廣發面試邀請,在面試階段篩得更多,比如IEM,2018申請人接近一千,發了499個面試邀請,面試後錄取率只有24%
但以Management來說情況又不同了,面試後錄取率是IEM的兩倍
(這部分原數據只有面試邀請人數,我是結合錄取資料綜合分析的)
所以面試這關到底難不難呢?
根據之前顧問的說法,其實錄影面試的方式沒辦法追問,最多就是看申請者表達能力有沒有問題、個人特質之類的,所以千萬不能背稿,整體表現越自然自信越好
我原先以為拿到ICL的面試邀請等於有一半已經上了(以為這關篩一半),所以就抱持自然心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現,後來看了數據後才發現...媽呀這關也太可怕。
當然,商學院的錄影面試基本上都是題庫,也有少數一些是由各個所自己錄的,這些大家在追夢網應該都找得到過去的心得,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千萬不要用些小聰明作弊斷網甚麼的...科技日新月異,千萬不要存僥倖心態,追夢網上的是不好的示範
-
雖然試著整理了但東西太多可能還是有些混亂,如果有想知道或是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在留言處問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