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上海流浪畢旅~交換學生去中國的政治閒談
離開台灣前,每個長輩都會提醒我,「去對面不要談政治,到時候被抓走」
原本帶著這種警惕入境,經歷隔離、自主健康管理,進到宿舍第一天就破功
當我第一天搬進宿舍整理行李時,對面寢室有一位對政治充滿興趣的同學跑來我們寢室
有幾段印象比較深的對話
🐱:我 🐺:那位同學
🐺:聽說你是從台灣來交換的,歡迎歡迎,你是哪裡人啊
🐱:台中
(心想:尷尬.....他會知道台灣的城市嗎 早知道講台北好了)
🐺:市長盧秀燕的城市嗎
🐱:(吃驚一下) 是啊!你怎麼會知道,想說比較有名的只有台北
🐺:我有在關注台灣政治,台北是柯文哲,之前高雄是韓國瑜,不過就.....
🐱:韓國瑜都知道😅他現在好像沒甚麼新聞,我在台灣原本就沒很關心政治,可能還沒有你熟
=======整理房間一段時間後
🐺:對了,你要不要連我們自己架的vpn
🐱:(再吃驚一下)宿舍自己有架❗這樣沒關係嗎,學校還是法律什麼的
🐺:沒事啦,像這種個人自己連的,沒什麼在抓
🐱:原來是這樣❗我來這裡之前有在台灣買好,流量不夠用我再連你們的
「第一天就默默感覺到中國跟我想像中好像不太一樣」
首先來講講翻牆~
翻牆在對面學校司空見慣,至少認識的朋友中每個人手機裡面都有一兩個翻牆軟體,有一天問室友
🐱:我 🐶:室友
🐱:我看學校每個人都在翻牆,為甚麼還要特地建牆,搞得這麼麻煩
🐶: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對於一些教育水平比較低的人還是有用
🐱:這樣對那些人很不友善,接觸到資源廣度差很多
🐶:中國人口那麼多,這樣比較方便管理
資訊不透明的新聞都會有「濾鏡效果」,台灣跟對面其實都有,程度上有差而已,對面人民對台灣的認識大多都來自「官方」
(我那位朋友是比較特別,對政治熱忠😅)
「官方」報導的內容大部分是政治層面,生活越久越有一種感受
⭐「撇除政治,台灣對他們來講只是一座小島」,如果沒有特別契機,對台灣的認識是零
有一次跟當地的學生出去吃麥當勞,見面的人知道我是台灣人後
🐱:我 🐼:學生A 🦊:學生B
🐼:你普通話講得真好,台灣學校有教普通話嗎
🐱:台灣主要講普通話,方言也會講,看地方
🐼:難怪你普通話講得那麼好
(沒想到被稱讚中文講得好😅)
🦊:我們對台灣的印象好像有一個湖,課本上有提過
🐱:日月潭嗎
🦊:對~就是那個
上面的例子是我覺得比較誇張,但是真的有發生過,更不用說兩邊法律、經濟、就業的情況,我們對他們的認識也稱不上多,兩邊根本不熟
生活中這種交流其實還蠻好玩的,有一次我在抱怨美國
🐱:我 🐼:室友
🐱:美國又想吃台灣豆腐,台積電好像不得不交出客戶資料
🐼:難道不能不聽嗎
🐱:台灣只能乖乖的,人家說甚麼做甚麼
🐼:你們這樣的處境很尷尬,常常受到別人的影響
🐱:沒辦法啊,台灣一路過來都蠻尷尬的,所以你們要跟美國競爭,我只希望最後在挑太平洋上的島時,不要選台灣開戰
🐼:這倒是🤣
🐱:而且等我回去就要當兵,一定是砲灰的那個
🐼:你們要當兵哦❗❗
🐱:對啊!你們不用嗎
🐼:原則上是要啦,不過人太多,還是自願為主
🐱:羨慕你們,不用當兵是好事
(心想三小,人家說中國要打台灣,但是我在這跟你聊天,而且之後我要當兵,你們不用,各種情緒糾纏🥴)
相處久了,對方也會自然而然認識到我們的不同,待了兩三個月後,有一次聊天中
🐶脫口「你們國家那邊.....」
室友B:「政治不正確」
🐶:🤦♂️
因為前面講的「濾鏡效果」,當地人民對台灣的印象可能是「還沒回歸的小島」,不難想像有人會問
⭐「台灣還是不想回歸這邊嗎?」
這句話是我在對面最難回答的問題,要怎麼回答,沒標準答案
🐺也曾問過我,當時我的心情就像「想拒絕不過還是朋友」的好人卡心態
🐺:台灣還是不想回歸這邊嗎?
🐱:應該說兩邊的認識都還很少吧!像我來這裡之前也不知道這裡的實際情況,在這裡也遇過很多對台灣的誤解,況且台灣現在也不是能自己決定的處境
待在對面期間如果遇到這種問題,請不要正面對決,要or不要只會讓場面很乾,先收起「直男本色」
如果去到當地一定會有想法的改變,用自己的經歷去溝通,人家會聽的,如果不知道怎麼回答,拿上面那句去用吧~
講個對於台胞證的故事📝
當初要去之前曾經抱怨過~
「幹嘛還要額外花錢去辦一張台胞證,護照不就好了,中國真的是整我們🙄」
不過人在北京旅遊時挑了一家餃子館,結帳完跟店裡老闆聊了天
🐱:我 🙊:老闆
🙊:吃得怎麼樣,合不合口
🐱:好吃,第一次吃到皮這麼Q彈的,以前沒吃過
🙊:這是黑龍江的餃子
🐱:老闆你是那裡人來北京開店的嗎?
🙊:是啊!你是哪裡人
🐱:台灣人
🙊:唉呦❗來這旅遊的嗎
🐱:是啊,趁有時間出來走走
🙊:話說「你們是拿護照進來的嗎?」
🐱:不是,要額外申請一張台胞證
🙊:這樣比較好「大家同是一家人,通行證就夠了,簡單點」
聽完這段話當下沒有反感,反而覺得拿個台胞證在這晃也不賴👍
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背景都會有不同想法
除了上面的「濾鏡效果」,還有一點跟台灣政治比較不一樣~
⭐「當地人民非常相信政府的消息」
台灣人看到一則政府發布的新聞,可能會覺得「這是豪小吧」,但是對面民眾卻會覺得政府不會騙人,發布的的資訊都是真實的
從小的教育或身邊環境的影響,討論到某一個政策時,當地室友也比較傾向「替自己政府說話」,這算是蠻大的衝擊,跟台灣「一人罵,大家罵」的情況很不一樣
有時候心裡會覺得「你們對政府也太友善❗❗」
有些新聞像是「武統台灣」,就我自己的感受,比較傾向播給中國人民自己看的,畢竟當地部分人民是會相信,在台灣反而沒什麼實質效用,只是變成問卷上的題目或是帶風向的材料
接著來談談新聞最常提到的「開戰」
⭐「中國會不會對台灣開戰」
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對面人民比起台灣更討厭戰爭,🐺也提過統一前面一定會加「和平」兩字
大家試想對面人民生活的土地上經歷了二戰日軍的侵略、國共內戰,而且是過去一百年發生的
台灣很幸運都不是戰爭的主要發生地,看到現在烏克蘭的情況或多或少就能想像當時那片土地的慘況,規模更甚於好幾倍,當我去參觀南京的「同胞遇難館」,走出場館真心覺得「人命不是紛爭的籌碼」☝這個數字一開始看以為是三萬,直到再數一次🤦♂️
🐺也分享過中國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時間是近二十年,之前因為戰爭過了快一甲子的苦生活,父母那輩不會想再經歷一次,也不想讓自己的後代嚐那種滋味
我相信對面人民對於「反戰」的情感比起台灣會更加強烈,畢竟是發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跟土地,而且當時又是受害者的角色
最後補充一個閒談📝
⭐「金門離中國這麼近,為什麼金門是台灣的」
國中讀地理課本就覺得很奇怪,沒想到去交換竟然解開了這個謎題
金門距離中國10公里,台灣本島距離中國大概150公里
解答:
如果金門是台灣的,他們能說台灣距離中國只有10公里,相反如果金門是中國的,距離就會離得比較遠
第一次聽到蠻瞎的,但頗有道理
⭐給各位的建議and心得
👉過去對面,政治話題上我們都是接招的一方,人家不問我們也沒必要自己去提,如果只是一面之緣(ex:司機),偶爾撒個謊說自己是福建-福州人也行(做過很多次都沒露餡)
👉台灣長輩的話可以聽,但不一定符合真實
這句「去對面不要談政治,到時候被抓走」是不太可能的事,只要不要白目,像是拿著台灣國旗去天安門前面揮,根本不會有人想抓你
👉交流是相互認識的第一步,而且過程中會有很多意外的小驚喜,不用自己預先築起一道牆
政府跟人民分開看,當地人民都很好相處,不會對台灣人有敵意,倒不如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好奇
👉台灣人的「溫柔」在對面真的很有魅力,而且對面模仿不來,是台灣珍貴的「軟實力」
經過半年現在對兩岸政治的態度
如果叫我領他們身分證~「休想❌」
如果叫我在國際喊台灣獨立~「休想❌(不想被打💔)」
台灣的「軟實力」會讓台灣走出自己的路
現在一手護照一手台灣同胞通行證好好享受這種尷尬其實還不賴👍
~~~~~~~~~~END~~~~~~~~~~
搜尋「上海流浪畢旅」還有其他文章可以看~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