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現首例猴痘!留學生自德返台「鼠蹊部淋巴腫大」確診
6月24日 18:09
內有示意圖,會不舒服者請小心避開~
疾病管制署今(24)日公布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2022)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
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
疾管署表示,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確診個案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
密切接觸者經調查目前均無症狀,將由衛生單位進行健康關懷。針對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
猴痘小科普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與天花病毒同屬,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2波疫情,而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
法新社報導,這類「人畜共通傳染病」已存在千年,但在最近數十年變得更常見,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人類引發動物世界劇變,包括大面積砍伐森林、大規模飼養牲畜和氣候變遷等。
*其他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包括愛滋病、伊波拉病毒感染、茲卡病毒感染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禽流感與腺鼠疫等。
*過去一個月全球各地通報一千多個猴痘病例,世衛警告,這種疾病在數十國傳播開來的風險「確實存在」。
*世衛首席緊急情況專家萊恩說,人類與動物互動的方式變得不穩定,「人畜共通疾病傳給人類的次數增加,接著,我們增強這種疾病和讓疾病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能力也增加了」。
*猴痘並非最近才從動物傳給人。人類首例猴痘於一九七○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從此在中非和西非傳播。
*在1970年非洲剛果通報第一例人類感染後,疫情傳播多限制在非洲大陸
*但今年5月開始,英國陸續出現個案,接著整個歐洲,甚至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也有病例現蹤,累計近日全球已有58個國家、超過3500人染疫,這也是猴痘疫情首次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地方大量快速感染,現在全球流行的病例有 84%來自歐洲,遠遠超過原發地非洲病例3%,就連美洲的病例也比非洲多。
*猴痘的症狀有哪些?碰到疑似案例如何通報?
: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亦出現生殖器感染情形,於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可能導致重症。
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猴痘病毒的傳播是一個大風險,那是因為以前這個疾病只有發生在中非,非洲大陸的地區而已,這次是大量的發生在歐美。」
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則指出,「猴痘目前是接觸,還有性行為傳染,那目前是有限度的人傳人,後續值得再繼續觀察,因為病毒一直在變異。」
與新冠病毒不同的是,猴痘是一種已知病毒,但隨著病毒變異,傳播速度和死亡率都得重新評估,提高警覺。
***如何預防?***
1.WHO表示良好的衛生與安全的性行為,能有效控制疫情
2.疾管署則指出,民眾應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和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3.疾管署也呼籲,近期歐美國家陸續發生疫情,出國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相關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