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丟醫技系的臉
看到這些文章真的是......丟臉,丟臉丟到全台灣了
(連結在最下方)
我來整理一下時間軸好了
(雖然忘記時間,但是還有個先後順序)
首先疫情爆發,慈大秉持著救災的精神,廣邀校內老師提出能夠有幫助疫情的相關研究
然後就有幾個老師出來策畫,同時也跟中研院合作
當時因為病毒株的基因已經被定出來了,所以只要查閱相關的文獻就可以知道基因序列,而慈大決定先開發抗體檢驗。
簡單說,如果身體被病毒感染,就有機會產生抗體,一開始出現的抗體是IgM,然後後面會由IgG接手防禦工作。因此慈大「雙抗體」快篩試劑就是在檢測這兩個東西。
這種快篩的難度比較低,只要把病毒顆粒的N protein (較不容易突變的蛋白)的基因合成在質體上,送到大腸桿菌後就可以生產,後續只要做好純化就可以獲得一堆蛋白。這些蛋白再拿去噴在片子上,就可以做出抗體快篩片
(當然要做很多測試,但是簡化版就是這樣)
學校的開發階段沒有廣徵學生去幫忙(只有主導的那些老師的研究生跟專題生有幫忙,他們是真的參與者),而是開發完了,新聞稿發完了,才徵學生去幫忙「小批次量產」。因為剛好在開發完成~請廠商製作的中間段,所以在學校貼海報徵同學加入快篩隊,類似志工的概念。
原PO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願加入的(前面的開發他並沒有參與,也跟他的指導教授無關),但是後面的事情發生一些變化,就是學校提早請廠商大量生產了,所以被徵召的人就沒事做了
(所以原PO只是被叫去看看機器(IG照片),了解一下前因後果,然後就沒做事了)
原PO如果單純抱怨學校找他幫忙,但是卻沒給事情做,那我想不會燒起來,但是把這個事情擴大成「學生開發,學校收割」那事情就很嚴重了
後來版上大家在吵「抗體快篩」、「抗原快篩」分不清楚,這事情是這樣的。
「雙抗體快篩」開發完了,也送出去賑災了,但是目前的確診大多是用「抗原快篩」,也就是你身上有病毒顆粒才會被列為陽性,如果是指有抗體反應,只能說你「可能正在感染、或是有感染過了」
因此學校(可能也跟基金會)找外面的廠商合作,做出專一性的抗體。只要能做出好抗體,就能做出好的快篩片。這一點慈濟有做(拍拍手),但是慈濟自己沒有生技工廠,所以就都是由廠商那邊製作跟販賣,當然慈濟可以拿這個產品來賑災
後面這個部分是,雙抗體快篩片的一年後發生的,這段時間學校沒有再找學生來幫忙,所以商轉相關的事情,原PO也是不會知道的
原PO是轉系過來醫技的(原本據說是要轉去醫學系啦),進來了就好好學習,不要過了兩年都已經實習完了,這麼基本但重要的事情還在搞不清楚
以上是我提出的時間軸與一些前因後果,歡迎下面理性留言跟討論
若有錯誤,煩請糾正
----------------更新----------------
原PO有在 B7 澄清,想要跟本人求證的可以聯絡他
B9 跟 B10 有在下面補充原文的截圖,想要了解的可以飛過去點開來看
這是原文跟後面有人補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