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一線廠」
2021年5月15日 23:06
某次朋友間聚餐談到了「一線廠」這個詞
同桌有位同學比較長時間都在國外的軟體業
一時不知道我們講的一線、二線廠是什麼公司
畢竟同學們談的這些公司除了聯發科之外其他的明明不算有名
何故有資格說是一線廠呢???
想說疫情無聊在家就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今天不以理工專業的角度切入,因為看上去可能會太過艱澀難懂,而懂的人可能原本就懂了
所以就用比較商業或是平易近人的角度去看一線廠為什麼能稱之為一線廠
我們先破題,其實一般說的一、二線是針對「IC design」公司去分類的
這類的公司相當多
除了股票很強勢的聯發科、聯詠、瑞昱、群聯以外
還有聯發科集團內的立錡科技、達發科技(原絡達)、聚星科技
以及美股上市的慧榮、奇景
或是像創意、致新、義隆、立積、晶豪科、瑞鼎、奕力、矽創、敦泰、松翰、天鈺、M31(円星科技)、智原、原相、力旺、揚智
跟幾支千金股譜瑞、矽力、祥碩等公司
講真的這些公司除了MNRP外還真的不是一般人常聽到的
但是為什麼要針對這堆默默無聞的公司去分類呢 ??
說白了主要是因為IC設計公司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1. 獲利能力好
2. 技術門檻高
但是
3. 不須高成本或大規模
而這三個特色為什麼會發展到有人專門為這個行業分級成一線、二線呢...?
IC設計公司又為什麼具有這些特點
在學校電類科系這麼熱門的領域何以總是默默無名?
其中緣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當有人提到科技業的大公司時,我想除了台積電以外一般人會想到的大概就是鴻海、華碩、大立光這些
但是公司「規模大小」跟「獲利能力」並不百分之百成正比
粗略的舉以下例子
假設今天有AB兩間公司
A公司: 10萬名員工,有很大的廠區、昂貴的設備,每年可賺3億元
B公司: 1000名員工,沒有工廠,只有一棟大樓頂多有實驗室跟一些電腦、儀器,每年可賺1億
當問起哪間是大公司時,毫無疑問
A公司人多、設備足、賺的錢也比較多顯然是規模比較大的一間有頭有臉的公司
B公司員工人數才人家的100分之1、設備很簡單就人手一台電腦跟一些學校就買得起的儀器還有一堆臭宅,賺的錢也比人家少2億顯然是一間小公司
一般人所熟知的公司大多是A這種有規模的公司
B公司雖然規模較小比較沒人聽過,但比起「獲利能力」很明顯B公司就比A強很多,B公司員工薪資的底薪自然也會高很多
IC設計業正好就有B公司這種特質
這也是為什麼聯發科人數不到兩萬人,鴻海一百萬人,但日前聯發科市值卻能擠下鴻海成為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名的原因
至於理由是為什麼???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
因為它是「設計業」,設計圖畫完再交由其他人幫忙做手工藝的概念,雖然要花錢請人幫忙代做手工藝,但比起花大錢自己買設備、維護設備這成本還是便宜太多了
這個成本比例有點像現在共享汽機車的概念,IC業花這個「租車錢」遠比自己買車子還要定時維護來的便宜多
因此也多虧有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才成全了台灣這麼強的IC設計公司得以小蝦米對大鯨魚用這樣「兵在精不在多」的方式賺入大大把的鈔票
前面的敘述可能會讓人誤以為這些公司錢賺得很簡單,但其實一切也不是想像中的容易
以上講的是「花小錢」的概念,IC業之所以能「賺大錢」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於「設計」本身的技術門檻非常高,幾乎都是要理工科中的佼佼者才能勝任,因此公司大多也都會開出有競爭力的薪資去搶人才 (但除了薪水,其他成本真的相對低)
IC公司應該算是少數公司會願意聘請博士畢業生的行業之一
也有很多人在碩士班期間就已經發表博班水準的期刊或是研討會論文
所以IC業在挑人時除了碩士表現以外甚至連你的大學成績都會看,也聽過有原先口頭錄取者碩士班是臺大但因為大學校名不夠響亮,簽核到公司高層時被刷掉的例子
這行業的人才大多都是用最細的篩子去篩選出來的
早年的聯發科、晨星幾乎可說是非臺清交卷哥、卷姊不收
甚至聽過有部門的研發工程師從主管到菜鳥清一色都是畢業於建中-臺大
這幾年則是因為人才需求增加,學歷限制已經比過去放寬了一些
當然也有聽說過學歷普通,但靠面試表現應徵上的,有時主管慧眼識英雄反而能挖到日後在公司表現閃亮的明日之星
因為IC設計業這些特性,所以普遍這類公司給的薪資幾乎可以說是業界中金字塔頂端的一群,因為公司賺錢,所以「非」RD的薪水常常也是相當可觀
也正因為這樣的公司不須昂貴的廠房跟設備,想開公司需要準備的資金自然可以比較少一點(唯一需要的只是一筆請得動優秀人才的錢),因此有能力開這樣公司的人比較多,於是IC公司在台灣遍地開花,自然能釋出不少職缺,未來發展就不容易受限
但還是要強調,雖然上面講的好像這行的工程師錢很好賺,但這些工程師本身需要有具有相當的技術能力,因此除了公司「給得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人才必須要「請得動」,求學期間也是要走過相當不容易的歷程才能跨入這領域 ...
因為上面講的這一大串理由,不知曾幾何時從PTT鄉民開始為了溝通上的方便就出現了「一線廠」、「二線廠」這類的詞,或是英文"tier 1", "tier 2"去對IC設計進行分類
其實全稱應該是「IC設計的一線廠」、「IC設計的二線廠」這樣
畢竟這類公司在臺灣競價真的滿激烈的
每年職缺多,人才又很珍貴,尤其很多有經驗的工程師年資累積上去之後行情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造成這行的人才在市場上打聽價碼時就可以說去年一線的大概都開到多少多少,而某某某公司開給我多少,來衡量這間公司是否符合其規模應有的行情
當年IC廠在ptt的競價文也相對多,底下推文慣性的一線薪水如何,二線薪水如何,因此久而久之幾線幾線的說法便開始流行了起來
如果要問其他領域的公司不也有高低之分嗎?
但其他領域的公司在台灣不見得都像IC公司一樣這麼多,IC公司多,為了便利溝通而分類自然也合理
另外很現實的,在台灣也比較少有其他領域的人才競價如IC廠一樣激烈,也自然比較少人用幾線的分類方式來溝通或打聽行情
其他領域多以XX大廠來含括該領域最有規模的公司
這大概就是一線廠的故事 ...
晚間十一點這時間該睡覺了
下次想到其他科技小故事再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