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本田當家最小RR HONDA CBR250RR 里程心得(圖多.文多)
大家好 又是我 這次要分享的是朋友入手後的實際感受 照片都是小弟我拍攝的
先說,這是篇長文以及本文為車主朋友的實際使用心得 ''非任何車廠業配文''
所以這篇文將"實際"反映朋友使用1000多公里的好與壞
ex:本文言論為主觀意見 歡迎討論
接下來的圖片可能過於傷眼 請慎入
本田當家最小RR,HONDA CBR250RR
這台車於2015展出概念車,其實當初對於這台車不抱任何期待 認為設計過為新穎
本人我對於''概念車''這種東西永遠抱持著 看看就好的心態
但這台正式發表時,相信不只震驚了我,也震驚了整個車界
上圖為2015展出CBR250RR 概念車
幾乎將整台概念車移植到市售車上 除了大燈尾燈調整為合法於道路外
其餘幾乎與這張概念車八九不離十 這台是我目前看到概念車與市售車差異最小的車了
以冠名RR為榮耀
為何我要說 以冠名RR為榮耀 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留著本田RR的血統絕非等閒之輩
本田的車 差一個R可是天差地遠 不只用料的級別有差,連售價也是給你天差地遠(很有感....... QQ
全身流著RR的仿賽血統 身為三弟的250RR 背負著二哥600RR以及大哥1000RR的光環誕生
遠處看去這台車並不小 在台灣雖掛白牌 但它的車身尺碼 並非小阿魯 CBR150R這個級距的尺碼
反而是跟黃牌級距的YAMAHA R3, KAWASAKI NINJA300, KTM RC390 在同一級距
或許你會認為 我為什麼要這麼說 因為太多人因為它掛白牌所以將它與以150級距的車來比較
但本人實際認為這台完完全全歸類於300級距
整輛車的坐高為790mm 比起小弟的前任R3坐高780mm 高上10mm
但整體乘坐起來RR因為椅墊設計的關係可以讓小弟雙腳平踩 而R3要略為墊腳
小弟實際為171cm 供參考
車輛細節介紹 (附上一點實際心得及忠肯抱怨)
從側面看去襯托出消光黑的並不是賽車紅 而是那雙金色筷子
那我們就先從前面看下去
放大看一下前總
此車搭配SHOWA 37mm倒立式前叉 卡鉗為NISSIN單二 碟盤為310mm的浮動碟
對於前總這部分身為車主的我要靠北一下 剎車真的非常的軟 整個前總用了
SHOWA倒立式前叉 又配這麼大的310mm浪花碟 你卻只配了NISSIN單二
而不是配輻射卡鉗真的非常失望 或許認為我花的錢不夠吧......
不過可以先換來令片及金屬油管來改善
左側的部分就非常的簡潔,有些人認為應該配置雙碟
但老實講 我認為單碟配置就夠用了 除了卡鉗要升級以外沒啥好挑剔
反而雙碟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 有點畫蛇添足
車頭部分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大燈了
四眼的燈具 本田還特別為這組大燈申請了專利
其實當一直認為上面的日行燈與下方的大燈是分開的
結果稍微查了一下原來這是整組燈具 想必換整組的價格很可觀
大燈ON/OFF比照圖
礙於法規問, 在車頭左右添加了方向燈 印版的是整合在上方兩條日行燈上面
我是覺得要加方向燈在旁邊沒關係 但沒必要恆亮吧......但至少它的燈泡是LED而不是鹵素
再往上看來到駕駛座視角
以仿賽設計為基準的RR採用分離把 把手的設定在三角台下方讓騎姿更為戰鬥
原廠的三角台帶有點磨砂的感覺這對於質感來說很加分 比起300級距的三角台這台根本質感一拜
尤其是中間那小小的HONDA翅膀LOGO 質感大大的加分
再來整個三角台最吸睛的大概就是這藍到啵亮的懸吊大廠 SHOWA的標誌了
小弟跨過 騎過的車也不少上至公升級下至125輕檔 想必大家也知道倒立式前叉現在對於新車越來越普及
連輕檔也開始配倒立式前叉 小弟我騎過 MT-15/MSX/CB150R/R15 V3說真的他們的前叉真的只能用裝飾來形容
但RR配置的SHOWA是真的騎起來很有感 並且也左右兩支的避震設定是不同的
可以針對單碟在剎車時前叉左右拉扯不均的情況下做改善 整組設定在山路上過彎真的很有感
右把手的配置
右把手略為簡略 它將電門的開關和發車的開關整合為一個
壓起來的手感分為三段 上:電門OFF 中:電門ON 下:引擎發動
但在右把手側邊有段英文寫著 THROTTLE-BY-WIRE
這段英文也是這台車最大的賣點 這邊先不多說
左把手配置
一眼望去就非常的本田風 基本的遠燈開關
然後方向燈跟喇叭是與其他車款顛倒的位置 導致剛入手本田的人很容易誤按喇叭
而LAP鍵為賽道計時功能 這功能騎是真的是蠻雞肋的(對我來說啦 但也因為多了個按鍵
讓左把不至於陽春
位於左把的前側還有個MODE動力模式調整鍵
CBR250RR模式調整鍵
但還是要稍微適應它的配置因為通常這個按鍵通常都是遠燈警示鍵 閃大燈的
剛入手時要閃大燈都會去壓模式鍵,閃大燈的鍵也被移去遠燈開關那往下壓即可
全液晶儀表
開機動畫就是蠻有質感的CBR這三個英文字母
帥歸帥回歸最現實面 超容易髒 容易產生刮痕
儀表內容
左上方:溫度表
左下方:油量表
中間:轉速表 轉速標示到熱血的萬六轉,但沒解電腦只能到萬四轉也是不錯了 它只是台250而
中下:時間及行車各項資訊和非常好用的檔位顯示器
再來可以看到模式的顯示三種模式為COMFORT/SPORT/SPORT+這三種
旁邊還有點綴的卡夢紋 算是挺加分的
TBW(THROTTLE-BY-WIRE)電子油門
車界目前唯一小c.c數車上搭載TBW(THROTTLE-BY-WIRE)電子油門
電子油門顧名思義就是透過油門的轉動將訊息直接傳送至ECU,由電腦來控制節流閥的進氣量
小弟我也懶得介紹太詳細 因為我也知道講太多你們也不太想看 那我就更直白說我三種模式的騎乘感覺
我直白一點 當我全油門灌下去時 Comfort只出了50% Sport出了75% Sport+出了100%的力
這樣夠簡單明瞭吧!
來說說騎乘的感覺Comfort 嗯~...... 我以為我在騎動力稍微調整過的MSX (這模式好處於擋煞小 適合載人
在來換到Sport 唉呦~轉速上升變快了 排氣聲更飽滿了 終於像台250該有的動力了
這時旁邊刷過去了一台300級距的車 害我興奮的按下MODE鍵
切到了Sport+ 啊啊啊~~~~幹幹幹 啊 嗯~~~啊~~慢點 啊~~~ 一檔直上萬四換進二檔還浮頭 幹 嚇死人
你真的會懷疑他到底是不是250的車 它Sport+模式下比R3和忍3都還要快但畢竟CC數有差 大概過150以後就落後了
本人很在意油箱好不好看
RR的油箱設計不像其他的看起來是一體的那種
看上去你會發現它是由很多個零件組起來的
中間隆起 左右在股出來讓整個油箱設計看起來更張牙舞爪
而不是那種光滑光滑設計單調的油箱 這點在視覺上占很大的一部份
油箱的左右側各有本田之翼的貼紙點綴
個人認為如果可以配烤漆的話質感會更棒
俯瞰視角
從上往下看整台設計婀娜多姿 就像個美女一樣 有胸 纖細的腰 又大又翹的屁股
來到車子的後半段
後半段的設計我非常喜歡 屁股翹的高高的看起來就很俐落
後方設計也有像YAMAHA R-DNA一樣有空氣力學設計
那兩個風洞不是裝飾而是真的簍空的
而從車尾後面正視過去 你會發現它採用V字尖型收尾讓尾巴更加上揚
也因為左右兩側設計了風洞讓整個車尾更具輕略性
在消光黑的車色上簍空的內側使用紅色拉線及CBR的字眼做點綴
此時發現這裡面有點小貼心的設計 在風簍空的這部分上面是有凹槽設計
這項設計也利於後座乘客穩定身子以及車主移車時的方便性
從右後方望去很難不注意到那支雙出的排氣管
算了 既然都很難不注意到那就直接放大吧!
嗯~真的很大一支 單邊雙出 鮮少有這樣的設計出現
說真的要駕馭這支管也是有點困難 看過有人將這支管改在別台車上只能說完全不適合
仔細看排氣管在他前面大片金屬面上做了個凹槽設計 原廠是表示為了不讓騎士在騎乘時踩到排氣管的貼心設計
但你看那篇凹槽髒到爆炸 都是小弟我踩的 之前R3改全組後移 再加上本人騎車有點GP 過右彎習慣把腳尖移到後桿上
導致後腳跟會踩在那片金屬凹槽面上 我根本認為它就是故意設計給我踩的.....
既然都講到排氣管了 那就在更了解這支雙出管吧
HONDA 將排氣尾管分為三個氣室,並在第二及第三氣室設有個別的出口,低轉時廢氣透過第一氣室來到第二氣室,並導向第三氣室後排出,如此以來增加了回壓的效果,同時也有較好的扭力表現
然後而隨著轉速不斷提高,排氣流速也隨之增加,廢氣則會從第二室就會被排出,形同類似直通管的效應
剛剛提到的腳踏也順便介紹一下
整台車目前改了風鏡跟短牌架 而目前最想改的大概就是腳踏後移
因為這個腳踏位置就跟一般街車沒啥兩樣稍微後面一點點而已
但因為把手的配置偏低 導致整個騎姿卡在一個很尷尬的點有點半蹲的樣子
改了腳踏後移後可以將的腳的部分後推 讓整個三角更完美
再來談一下後避震
後避震就蠻基本的Pro-Link 多連桿五段預載可調
這也沒啥好介紹的 算支基本的避震 但目前使用感覺堪用
再來就是後卡鉗的部分
後卡鉗採用Nissin 單活塞卡鉗
碟盤大小採用240mm
對於後卡鉗 嗯~很少用到 前煞+檔煞就差不多了
緊湊的引擎室
引擎規格:四衝程,水冷,DOHC,並列雙缸
排氣量為249.7c.c
馬力為36.8匹最大馬力在12500轉產生
扭力為2.2公斤米最大扭力在10500轉產生
基本資料打完又要靠北了 仔細一看
裡面的線路就直接這樣 我認為非常的不ok
加上這台為高轉車怠速時真的蠻燙的跟四缸快差不多...
難保線路久了不會產生問題嗎?
看一下後搖臂
250RR的搖臂採用鋁合金不對稱式鷗翼搖臂
顧名思義就是兩邊不一樣 左邊為一般常見的搖臂
而右邊則採鷗翼式搖臂(因為被排氣管擋住只好拿網路圖)
此圖明顯可以看出右搖臂為鷗翼式 但因為排氣管過於大支導致搖臂不易被察覺
在來順道一提的是車架懸吊上是採用鋼管編織車架 除了有足夠的支撐性
也在車輛做翻轉時有較佳的抗扭性 讓車輛在動態上更加穩定
這台車在山路上的穩定度真的沒話講
介紹的差不多了
使用心得淺談
我的前任為R3 很多人認為為啥黃降白 路權這方面對我來說我覺得還好 在台北或許很有用
但住在桃園的我根本沒啥用 使用黃牌一年多只跑了一次快速道路 還是特別繞去跑的
至於你說待不待轉 我講一句你肯定會認同的話 當你騎著RR時 騎進待轉區比不待轉還要帥
但我也是看心情待轉 待轉區有妹子就進去 ::誤 不待轉警察看了也不抓 怎麼看都不像台白牌
至於動力方面在300級距 150KM以前RR絕對不會輸 但150以後畢竟C.c數的差距還是會落後
那麼操控這方面300級距完全屌打 真的屌打 根本不同檔次的感覺
對了 順道一提 我認為非常靠北的地方什麼輻射卡鉗那都是小事情 這台車這個價位竟然沒有滑動式離合器
不要跟我說什麼滑離式新手才需要的東西 聽你在吹 有滑離的車跟沒滑離車的騎起來舒適感差很多
你去騎"沒滑離"的R3在去騎"有滑離"的忍3你就知道滑離到底值不值錢了雞腿比懶覺的感覺在回來談談這台車
整體給我的感覺是 比上稍微不足但比下撮撮有餘

就用燒胎照來做個結尾吧 趁還是原廠胎時燒一燒騙照片
不然換輪胎後真的不敢燒 都是錢啊.....
本文同步刊登於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